开馆时间:8:00-22:00
English 我的图书馆 学校主页 旧版入口 馆长信箱
资源检索
  • 首页
    EN 留言
  • 使用图书馆
    借阅服务
    • 借阅证办理
    • 借阅提示
    • 借阅权限
    • 图书借还与续借
    • 图书预约与委托
    • 学位论文查阅
    • 书刊遗失赔偿
    • 校友卡办理
    • 馆际互借
    • 离校手续办理
    自助服务
    • 研讨室预约
    • 在线选座
    • 自助上机
    • 自助借还
    • 自助打印复印扫描
    • 单人学习舱
    • 朗读亭
    • 软件下载
    • 无线上网
    咨询服务
    • 馆长信箱
    • 邮件咨询
    • QQ咨询
    • 微信咨询
    • 电话咨询
    校外访问
    • 使用说明
    • 修改密码
    • 开通须知(含申请表下载)
    • 访问入口
    • 科技查新
    • 查收查引
    • 文献传递
    • 期刊评价
    • 精品资源
    • 培训讲座
    • SCI动态
    • ESI高水平论文
    • ESI基础知识
    • 论文重复性检测
    • 资产登记
    • 学生馆员
  • 电子资源
    • 中文期刊
    • 外文期刊
    • 电子图书
    • 循证医学资源
    • 多媒体资源
    • 教学资源
    • 专利资源
    • 预印本资源
    • 免费资源
    • 自建数据库
    • 试用数据库
    • 版权使用公告
  • 教学支持
    • 课程教学
    • 精品课程
    • 培训讲座
    • 爱课平台
    • 泛信息素养
    • 生成式人工智能专题
  • 科研支持
    • ESI高水平论文
    • ESI基础知识
    • ESI期刊列表
    • SCI动态
    • 查收查引
    • 决策信息服务
    • 科技查新
    • 论文写作指导
    • 论文重复性检测
    • 南医研究前沿
    • 期刊评价
    • 文献传递
    • 学科服务
    • 专利信息服务
  • 校史馆
    • 校史馆简介
    • 参观须知
    • 参观预约细则
    • 校史馆捐赠
  • 我的图书馆
  • 本馆概况
    • 本馆简介
    • 馆藏布局
    • 规章制度
    • 使用统计
    • 姊妹馆合作
    • 学生馆员
    • 馆员天地
    • 支部建设
  • 帮助
    • 联系我们
    • 常见问题
    • 失物招领
    • 投诉与建议
  • 本馆馆藏
  • 南医发现
  • 全国高校
    馆藏
  • CASHL
  • 读秀检索
  • 站内检索
本馆馆藏
南医发现
全国高校馆藏
CASHL
读秀检索
站内检索
健康信息素养教育
  • 健康教育网站
  • 健康教育知识
    传染病防治 急救知识 人群营养 家庭用药指南 心理健康 健康运动 睡眠健康
  • 泛信息素养教育
睡眠健康
首页 > 健康信息素养教育 > 健康教育知识 > 睡眠健康
“世界睡眠日”——你睡好了吗?

人的一生当中,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。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,是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,是机体复原、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,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。睡得好,与健康息息相关。对睡眠功能的了解,最通俗的是自己的感觉,一觉醒来“神清气爽”,这就是睡眠的功能和作用。

 

  • 中医对“失眠”的认识

   

失眠在中医看来是属于“不寐”,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,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、深度的不足,轻者入睡困难,或寐而不酣,时寐时醒,或醒后不能再寐,重者彻夜不寐,临床常伴有头晕、头痛、心悸、健忘、心神不安,严重者焦虑等,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、生活、学习和健康。世界卫生组织对失眠的定义中包含失眠至少每周3次并持续至少1个月,所以偶尔一次睡不着还不能诊断为“失眠”。但现代人生活压力大,工作紧张,情绪不稳定,心理承受力减弱等都会导致“放不下”,容易发生“失眠”。

 

中医认为,人体气血盛,气道通,营卫之气协调运行,五脏功能调和,精神得养,故白天精神饱满,夜则睡眠得安。反之则白天精力不足,夜则睡眠不安。

 

在中医看来,失眠的病因虽多,但以情志、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,由这些病因引起心、肝、胆、脾、胃、肾的气血失和,阴阳失调。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、胆虚、脾虚、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以及由心火偏亢、肝郁、痰热、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。其病位在心,但与肝、胆、脾、胃、肾关系密切。失眠虚证多由心脾两虚,心虚胆怯,阴虚火旺,引起心神失养所致。失眠实证则多由心火炽盛,肝郁化火,痰热内扰,引起心神不安所致。但失眠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,或为瘀血所致。

 

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症状表现,许多疾病都可以在临床上表现为失眠,如心脑血管病,脑供血不足,贫血、高血压病、动脉硬化、慢性胃肠疾病、肿瘤、神经症、抑郁证等等。

 

  •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对失眠实施个性化治疗,分型证治。

 

中医对“失眠”的分证论治,临床主要可分为肝郁化火、痰热内扰、心火炽盛、阴虚火旺、心脾两虚、心胆气虚等证型。

 

中医治疗“失眠”的总原则是补虚泻实,调整阴阳。安神定志是基本治疗方法。实证宜泻其有余,如疏肝解郁,降火涤痰,消导和中。虚证宜补其不足,如益气养血,健脾、补肝、益肾。实证日久,气血耗伤,亦可转为虚证,虚实夹杂者,治宜攻补兼施。安神定志法的使用要结合临床,分别选用养血安神、镇惊安神、清心安神等具体治法,并注意配合精神调理和心理治疗,以消除紧张焦虑,保持精神舒畅。

 

下面举例说明临床常见的一些失眠证型的中医治疗和日常调理。

 

1.肝郁化火型失眠的治疗和调理

 

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具体的表现症状:失眠常伴有急躁易怒,头晕目眩,头痛,胸闷胁痛,口渴喜饮,口苦而干,目赤耳鸣,小便黄赤,大便秘结等。治法是疏肝泻火,镇心安神,代表方:龙胆泻肝汤加减,可加龙骨、牡蛎、磁石等镇心安神;胸闷胁痛者,可加川楝子、延胡索、郁金等行气活血止痛;大便干结者,可加火麻仁、柏子仁、酸枣仁等润肠通便。

 

食疗方:①百合50克、蜂蜜50克,拌匀蒸熟,睡前食用。②百合15克、酸枣仁30克、远志10克,水煎服。③莲子心30个,水煎,加盐少许,睡前服。④高血压伴失眠,莲子心15克,水煎代茶饮。⑤小麦100克、炙甘草20克、大枣10枚,水煎,早晚2次分服。⑥小麦50克、黑豆20克、合欢花15克(布包),水煎后弃合欢花,喝汤食麦、豆。

 

2.痰热上扰型失眠的治疗和调理

 

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厚腻,少运动,或暴饮暴食,损伤脾胃,宿食停滞,酿生痰热,壅滞中焦,痰热上扰心神。临床表现,失眠常伴有头重目眩,痰多胸闷,胃脘胀满,呕恶嗳气,口苦等。中医治疗以清化痰热,和中安神为主,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。平时要注意控制饮食,加强运动,肥胖者要减轻体重。食疗可选用山楂、绞股蓝、泽泻、荷叶、决明子等泡茶饮。

 

3.心胆气虚型失眠的治疗和调理

 

很多人在睡不着的同时,还会出现多梦、易惊醒等症状,大多属于“心胆气虚型”。心胆气虚,心虚则神不内守,胆虚则决断无权,以致心神不安,则失眠,多梦,易于惊醒,平时有胆怯恐惧,遇事易惊,心悸不安等。也有暴受惊恐,,终日惕惕,渐至胆怯心虚而失眠者。中医治法以益气镇惊,安神定志为主。常用方如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。重视心理疏导,消除恐惧和顾虑。

 

4.更年期妇女失眠的治疗和调理

 

女性进入更年期后,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内分泌系统开始逐渐衰老、退化,妇女卵巢的功能渐渐衰退,激素水平的下降,直接影响了大脑的功能,并影响到植物神经功能,从而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过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。在这内分泌不稳定的特定时期,人的情绪也极易出现起伏,精神变得十分脆弱,对外界各种不良刺激的适应和抵御能力下降,一些小事情和一点刺激,都会令她难受,如果平素性急易怒的这时更是“变本加厉”。自身和环境的变化,常常也会对更年期综合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女性表现的更加突出,在更年期,绝大部分会出现忧郁或焦虑症状,有头晕、头痛、失眠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工作能力下降或者周身不适的主诉,逐渐发展为明显的忧郁、焦虑、甚至猜疑或躁狂的症状。因此,在这一时期,“失眠”是常见的症状,表现为入睡困难及睡眠时间减少,白天虽感疲乏困倦,但夜晚极难入睡。同时也表现出情绪不稳、烦躁不安、激惹性增高,十分敏感。因为血管舒缩功能失调,常会有面部潮红、身体潮热、烘热、汗出、四肢麻木、手抖、眩晕、耳鸣以及夜间盗汗等。 中医学认为更年期是妇女一生中的一个生理转折,代表着脏腑功能衰退,生殖机能丧失的开始。故《内经》中说:“女子……七七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坏而无子”。妇女在绝经期前后,肾气渐衰,天癸将竭,冲任二脉亏损,精血不足,生殖能力降低以致消失,脏腑失于濡养,阴阳失调。一般认为,更年期综合征以虚为主,肾虚为本,涉及心、肝、脾脏。因此,中医辨证论治,根据个体素质差异和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型施治。常用中成药有:天王补心丹、交泰丸、左归丸、右归丸和六味地黄丸等。

 

食疗可选用:①莲子百合粥:莲子、百合、粳米各30克同煮粥,每日早晚各服1次。②甘麦大枣粥:大麦、粳米各50克,大枣10枚,甘草15克,先煎甘草,去渣,后入粳米、大麦及大枣同煮为粥。每日2次,空腹食用。另外,要保持心情舒畅、克服抑郁、多虑等不利心理因素;注意生活调护,劳逸结合,饮食有节;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,维持适度的性生活,都会有利于心理、生理健康,减轻症状。

 

三、 日常的哪些行为可能会导致失眠?为预防失眠,该怎么做?

 

日常的生活习惯对睡眠也会有影响,因人而异,一般来说,保持良好的卫生行为将有助于改善睡眠和防止失眠的发生。如:①晚上运动,或观看一些情节激烈、内容跌宕起伏容易激动联想的视频节目。②过度的脑力活动,服用刺激性的食物和茶饮。③晚餐太饱或过度节食,喝水过多,小便次数增多。④熬夜,或超过正常睡眠时间。或午睡时间过长。

 

为获得好的睡眠,应该做到:

①静心、“放得下”。这是防止失眠,获得好睡眠的最好良方。保持良好的心态,增强机体的“内抑制”功能,调整好觉醒和睡眠的节律。

 

②按时起居,调节好自己的睡眠时钟。

 

③适当的运动,改善气血的运行,养神定志。

 

④优雅宁静、光线柔和、空气流通、温度适中的环境,对于息梦安眠有重要的影响作用。

 

⑤保持正确的睡姿,俗话说“立如松,坐如钟,卧如弓”,一般以侧位为主,多取右侧卧位,少配左侧卧位,身体自然屈曲。这样,使得全身肌肉筋骨放松,又能使体内脏腑保持自然位置,有利于消除疲劳和保持气道以及血脉通畅。睡眠的方位,以东西向为好,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曰:“凡人卧,春夏向东,秋冬向西。”就是说,睡眠的方位在春夏季,头向东,脚朝西为宜;秋冬季,头向西,脚向东为宜。符合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。现代医学也认为,地球是一个大磁体,是分南北极的,人体也是一个带有磁性和极性的小磁场,“天人相应”,地球大磁场对人体小磁场产生作用,东西向睡眠减少地球磁场对人体的影响。

 

⑥顺应四季的变化,不同的季节变化,也影响睡眠时间的长短。《素问.四气调神大论篇》曰:“春三月,此为发陈……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;夏三月……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……;秋三月……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……;冬三月……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”。就是说,春夏宜晚睡早起,睡眠时间稍短,秋季宜早睡早起,冬季宜早睡晚起,睡眠时间稍长。如此,以顺应“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”的四时生长规律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来源: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;发布时间: 2022-03-21 09:57)

上一篇:睡觉时,大脑是怎么清除代谢垃圾的?

下一篇:已经是最后一篇了

返回列表

校本部开馆时间

周一至周日       8:00-22:00

顺德馆开馆时间

周一至周日       8:00-22:00

  • 南方医科大学
  •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
  •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
  • 广东高校图工委
  • 广东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
友情链接

学习支持部

电话:020-62789014(本部)
        0757-29985219(顺德)

综合业务部

电话:020-61648543
       

参考咨询部

电话:020-61648053

决策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

电话:020-62789012

文献采编部

电话:020-61648051

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

电话:020-62789012

校本部地址: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

邮政编码:510515

顺德校区地址: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马冈大道33号

邮政编码:528305


当前IP地址:3.147.79.7

COPYRIGHT © 2004-2025 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广州镭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